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Close

    Interview of Dr Troy Lui Tsz-tak, Chief Education Officer

    School News

    12 Feb, 2018

    10 : 00

    • 不久前,我们对耀华国际教育学校教育总监吕子德博士进行了两小时面对面专访。这是一次对耀华理念深入又通俗的阐释,吕博士对重要问题回应清晰,对尖锐问题也毫不闪躲。

      近万字的长文,沉淀了耀华对国际教育、全人教育、品格教育等基本定位和核心理念的深刻理解。信息量巨大,推荐您耐心阅读。

      以下为采访实录。

      吕子德博士 简介

      现任耀华国际教育学校及耀中国际学校教育总监。

      吕博士1993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耀中教育机构,历任中小学部语文科教师、中文课程发展主任、教研部主管、耀中国际学校(香港)中小学华籍校长、中文课程研究部主管、耀中文化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采访 / 编辑 | 樊素
      录音整理 | 梁肖 / 倪天泽

      一、何为“国际教育”
      记者:到底什么是“国际教育”?和“双语教育”有何区别?

      吕博士:双语都达到一定水平,我想这是所谓的“双语教育”。国际教育包含了双语教育的这种特点。如果仅仅把西方国家的课程引进来,那不是国际教育。

      总的来说,我们所理解的国际教育是我们最后的产品——学生,是不是成为了一个国际人。

      所谓“国际人”,意思是他不仅懂得母语,而且对西方的主要语言也有深刻理解,并且这个语言不限于英语。

      第二,从文化的角度,他不只熟悉自己国家的文化,对别国文化,尤其是主导世界思潮的文化一定要有了解。但了解不是接受,这是两回事。

      就是说,国际教育并不是只吸收外来的价值观,却忘记了自己的根;而是在建立自己根的基础上去了解和吸收别人好的地方。

      这个吸收必须要在他自如地掌握本国语言的前提下,要不然就不是吸收,而是洗脑。一般的双语教育,不一定把重点放在价值观和文化融合这几点上。

      第三,我们的学生最后要变成什么样的人?他不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对自己的民族有高度的理解。他能看到自己民族和文化的优点和缺点,应该吸收人家什么好的地方,小心哪些问题。他必须有这种胸怀和眼界去看自己、看世界,最后做裁判,他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记者:您的意思是耀华非常重视东西融合。那东西融合的过程中有没有强弱之分?您那么强调“根”,在耀华,中国文化会不会更强势?又说到东西融合,有人会认为,很多学校都在提东西融合,耀华不算特别吧?

      吕博士: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东西融合过程中,不是分强弱,而是有主次。

      耀华的学生,主要是中国学生,他文化的根在中国,他的母语是中文,这是他去了解西方和其他文化的基础。一个对自我没有认识的人,认识别人,也只是浮在表面。就像儒家理论中“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同心圆”思想,我们总是从自我和周边开始,慢慢扩散去了解其他。

      第二个问题,很多同行在提东西融合,这是个好事。二十年前,所谓的国际学校是从来不说这些的,当年就是以他们本国为标准。我们是最早提出来的。国际学校不应该只是把外面的东西照搬进来学人家的,真正的国际化(internationalized)必须同时是本地化的(localized)。

      吕博士: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东西融合过程中,不是分强弱,而是有主次。

      耀华的学生,主要是中国学生,他文化的根在中国,他的母语是中文,这是他去了解西方和其他文化的基础。一个对自我没有认识的人,认识别人,也只是浮在表面。就像儒家理论中“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同心圆”思想,我们总是从自我和周边开始,慢慢扩散去了解其他。

      第二个问题,很多同行在提东西融合,这是个好事。二十年前,所谓的国际学校是从来不说这些的,当年就是以他们本国为标准。我们是最早提出来的。国际学校不应该只是把外面的东西照搬进来学人家的,真正的国际化(internationalized)必须同时是本地化的(localized)。

      确实,去听各个学校的宣讲会,概念上大同小异。关键是怎么落实,有没有根据现实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举个例子,香港有些国际学校过去十年,都说他们很重视中文教育。但是他们所谓的中文教育很多时候就是一周几堂课而已。所谓的双语教育,背后还是以英语为主,中文只是个花瓶,点缀一下。我在香港遇到过这些国际学校的学生,用中文打完招呼,之后就说不下去了。

      所以,这种意义上的“双语”,只是表面功夫。真正要观察的是整个课程里怎样渗透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不单单是汉语的语言水平。

      记者:那耀华是怎样渗透的?

      吕博士: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的中国教室游学,你跟拍过黄山游学纪录片,知道我们花了多大的力气设计,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去到中国不同的地方,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

      二、“全人教育”和“品格教育”
      记者: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全人教育”和“品格教育”吧。这两个理念可以说是耀华的核心教育理念。很多人可能听着熟悉,但未必确切知道其中的内涵。您怎么理解“全人教育”和“品格教育”?耀华为何这么看重?

      吕博士:我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明。

      孩子从出生到进校园之前,他在学习什么?语言、沟通、控制情绪、发现这个世界等等,其实这就是全人教育。然后他到了入学的年纪,开始被人为设定,你要学习某些科目,每个科目花多长时间上课。

      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把一个人各方面的发展收窄了。为什么?因为这些科目能计算分数,这些分数能帮助成年人判断他以后能读什么样的小学、中学和大学。

      我不否定考试,但是这种考试把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领域要么砍掉,要么萎缩,而把我们认为对他以后升学、工作有帮助的扩大。

      我也不反对“学霸”,但假如只追求“学霸”,而忘记人是多元和多层次的,那这个教育就是不健康的。

      所以,全人教育的重点其实是一个人心灵、身体、社会甚至灵性的全面发展。假如这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可以说,这样的人,他比较健康,比较快乐;他的人生会比较有价值、有意义。因为他不再只是为了满足人为标准的工具,他不只是为了考试,他更为自己而活。

      再来说品格教育为什么重要。

      我们的知识技能是工具,本身没有好坏,就像如今高速发展的科技,它也是中性的,看你怎么用。同样的道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工具,以后对他们自己、对这个社会和世界是好是坏,就要看他们有没有良好的品格,看他们如何运用。

      记者:不是每一所学校都像耀华这么重视“品格教育”,是因为品格教育的成果无法量化吧?
      吕博士:量化,这是个好问题。我们生命中大部分重要的事情都无法量化,但不代表它不重要。亲情、友情,对国家的感情都不能量化,但不等于不重要,不等于不需要花时间培养。

      父母都希望孩子爱自己,但是子女不一定天然爱父母的,这需要培养、互动、投放时间的。

      一样的道理,一个人品格不能量化,但假如我们都同意它是重要的,那我们就必须投放时间。这个时间从哪里来?学校的教学时间就这么多,我们必须从里面腾出时间和空间来培养。

      记者:耀华是怎么做的呢?有没有特别好的例子?

      吕博士:很难举出特别好的例子。就拿父母跟子女的关系来说,不是说我每天规定半个小时来培养我儿子对我的爱,这是不可能的,应该是在整个过程里的互动和渗透。

      所以为什么我们一直说品格教育是渗透在我们整个课程里,渗透在学校每一个环节里,就是因为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问题。单独拎出来教不了,但是你不能说,因为这个不能量化,我就不管了。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都小心提醒自己:你说的每一句话、你的每一个行为,其实都在教养他以后怎样对你,怎样对他人。这是常识,大家都理解。

      同样的道理,在学校里,老师怎样对我们的学生,我们在学校里营造一个怎样的互动气氛,这个是品格教育里很重要的一环。这个不能量化,甚至可能很难观察,但是重要。

      记者:无法量化,是不是就意味着无法评估,如果无法评估,我们怎么知道做得成功还是失败呢?

      吕博士:第一,我们对评估的功能限制要有清晰的了解。教育当然要评估,但评估有它的限制。我们现在看过去科举的评估,可能会觉得很可笑。评估是为了某一个目标而设定的,我们不要把它的功能无限扩大,变成没有评估就不行,有评估才好。这是个误区。

      第二,怎么样评估,用什么方法来评估,也是我们要小心的。量化是评估的其中一个可能性,不能量化,不一定就是说不能评估。对价值、对行为做评估要避免把它模式化。品格教育里很多是群体的互动,群体的共识。有还是没有、应该还是不应该做,是在具体情境下具体处理的。

      记者:有人会有另外的担心,强调全人教育和品格教育,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那么重视成绩?

      吕博士:我们不是不重视成绩,我们只是不想让成绩变成评估学生的唯一标准。

      国外研究发现,很多顶级大学学生都是“学霸”,但是假如不用考试这个标准来评估他们,会发现他们其他能力可以非常低,而这些其他能力恰恰是以后他们立足社会、进行工作、与人交流很重要的能力。

      现在我们这个评估系统,是为了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作需要而形成的评估系统。然而现今我们对人才已一步步有另外的要求,但是我们所谓的量化评估系统还是停留在以前那个水平。连课堂座位的排列,都跟传统工厂的排列是一个逻辑的,它培养的是标准答案、接受命令、精准完成任务,你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创意,老板教你做什么,你就把这个工作做好,它培养的是大批这样的员工。

      但现在这样的员工已经被新的技术、新的机器一步步取代。假如我们还是停在上个世纪量化评估的话,我们的学生以后是没出路的。

      我们怎么样去量化评估有创意的解难能力、沟通能力、同理心、协同能力、有效选择及处理资讯的能力、创意与想象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坦白说,我没找到一个有效的量化评估的方案,我相信同行也在找。但是我们没找到,不等于这个我们就不能做。假如要等到我们找到客观量化的评估方案才来落实,我们的学生已经牺牲了很多时间,所以不能等。


      三、学习社区和教师升级
      记者:对老师我们会提出什么新的要求?

      吕博士:我们对老师的培训一直没停过。

      很多年前,西方老师来我们学校,他的任务就是把他的经验、他的理念带到我们学校可以了,他不需要理解我们的。

      举个例子,多年前我们给一位外籍校长送别时,他连一句中文“再见”都没学会。在他心里,我根本不需要学你的语言,了解你的文化。现在我们说东西融合,互相尊重,互相学习,那我们要求我们学生能做这些,也要求老师能起到榜样作用。

      下一步,可能不单单是语言问题了,得让老师对着学生处理某些问题的时候,不要以为他认为对的那个就是唯一的真理。

      对中方老师而言,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办不同的培训。我们期望学生以后成为世界公民,如果老师连世界公民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他怎么教育我们的学生?所以对老师的培训很重要。

      我们现在要从刚才提到的传统学科的人为区分和量化评估,过渡为整合的师生互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而是一个促动者,要跟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学习。我常说改变学生远远比改变老师容易,因为学生年轻,没有包袱,没有偏见。

      记者:老师能从学生身上学到什么呢?师生真正的互动是不是也是我们推行“学习社区”的原因?

      吕博士:我相信很多家长都应该有这种经历,就是有了孩子以后,发现自己有很多改变,从孩子长大的过程里学到了很多。同样,只要有足够开放的心态,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们的目的不是说我们要让老师学习什么,我们只说这是个新的组合。我们相信“学习社区”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会在这个过程里进步,都会在这个过程里互相学习。

      所以不要搞错,“学习社区”不是为了老师的进步,最终是为了学生的进步。《礼记》里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

      传统的概念是什么?老师要教给学生一滴水,你必须有一桶水。但现在教育理念要反过来,尽管你只有一滴水,你能让你的学生得到一桶水,这才是好的老师。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哪有一个老师敢说我的知识丰富到可以源源不断给予我的学生?你的学生一上网啊,他知道的比你还多。学生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老师只是新移民。但是问题在于老师有经验,有思维方法,他能帮助这些原住民把这个工具用得更好。

      我以前跟老师说过,你懂,然后教懂你的学生没什么了不起;你不懂,但是你也能把你的学生教懂,这才厉害。因为我们不是教他,而是引导他,怎么界定问题,怎么提出问题,怎么找到答案。

      我的另外一个比喻是:以前的老师是站在山头,学生在山脚。老师在山头对学生大喊说,快上来。但现在教育不是这个样子,现在是我们大家都在山脚,谁也不知道上面能看到什么,老师鼓励、带动、引导学生一起爬上去。

      要改变老师的心态就难了,但不等于不能改变。现在的老师,面对的否定比以前多,形势所逼,老师们也不得不开放。我常常跟老师们说,我们要进步,就要假定已知的是错的,而不是始终坚持自己的认知是真理。

      记者:我们为什么要做学习社区?

      吕博士:教育现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全球化,由于科技发展,由于地球是平的,以前的教育系统和方法,必须从根底上来做一些相应的改变。谁也不知道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我们至少在我们能预见的范围之内,做我们应该做的准备,开发一条新的路。

      我们需要具备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同理心、创意,而不是背诵高考学科内容。回顾以前我们会发现,对自己冲击最大的,不是某一个物理定律或数学公式,而可能是跟同学玩的时候,发生了某件事情,可能是某一个经历改变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很多不是发生在课堂里,不是在传统的老师站着说,学生坐着听的场合中发生的。

      教育是为学生展开无限的可能性,而不是为学生划好一条路,规定你要这样走。

      学习社区就是用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互动,来发展他自己。教育必须要百家争鸣,不能容许一个标准答案主导一切。这个是我们的信念。这样一条路对培养我们学生以后变成一个更健康、更全面、更有价值的人会更有帮助。

      记者:现在总结出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吗?

      吕博士:我们开始尝试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情,还在探索。而且老师、学校管理层、家长的改变不是一天能完成的。

      很多研究都表明,五岁之前,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求知欲,五岁之后的教育砍杀了他们的求知欲。

      我以前教大学,学期末学生要填一份问卷。我看有学生对我的批评是,第一,参考书太多太难,第二上课没笔记。有一个学生跑来跟我说,老师,你讲了那么多,可以介绍一本书来看吗?我说,假如一本书能涵盖我讲的内容,那我上课干什么?你就看这本书可以了。

      还有一次,我面试一个香港大学的毕业生,我问他近来在看什么书?他哑了,近来没看书。那以前看的哪一本书你最喜欢?原来从来没看过一本书。看的就是教科书,老师的笔记。背书、考试、及格、毕业,就是这样。

      可是,学习社区不是这样。放一个难题在那,不同的老师教你不同的内容,你可以去探索,可以去提问,可以去阅读,可以去请老师讲一堂课。主动权在学生。

      你要解决某一个难题,你发现原来你懂的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就会去查资料,请教老师、朋友,然后发现原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懂这个数学概念,但没搞清楚,你就去找。

      这个过程就是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这里没有教与学的区分,大家都在学,我们要创造这样一种环境,这就是学习社区。


      四、宿舍课堂和快乐学习
      记者:耀华的宿舍设计有什么深意?有家长不理解,住宿费不便宜,为什么不给我的孩子配单间和大床?

      吕博士:我讲一个笑话你就懂了。有人牙痛,去看牙医,牙坏了,牙医帮他拔掉。这个人跟牙医说,你只花了两分钟拔牙,就收我几百块钱,有没有搞错!牙医说,可以,我慢慢拔,不用两分钟,用20分钟来拔。

      传统认为,宿舍就是睡觉休息的地方,其实我们的宿舍还有很多内容。我们当然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独立套房,让他可以享受私人生活,但想一想他会利用这段时间做什么?我想可能是打游戏,变成宅男宅女吧。

      宿舍,不是五星级酒店,不只是睡觉的地方,宿舍是延续学校学习的场所。几个人一个房间,你想想他们会面对多大的挑战,多大的困难?他怎么样学会尊重他人的空间?怎么样分享有限的资源?怎么样在这种环境下,既跟人和谐相处,又保持自我?这些都是学问。

      有时候,学生跟室友起冲突,可能对他们的成长是好事。

      好多年前,我在香港耀中当校长的时候,有家长跟我说,为什么你允许我们的学生跑来跑去?多危险!说真的,只要确保基本安全,跑来跑去有点碰撞,对他来说可能是好事。那个从来没跌过的人,他不晓得跌倒的时候要怎么处理。学习,包括知识,也包括经验,经验是第一手的,教不了。

      记者: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快乐学习”,有家长觉得学习怎么都是痛苦的,怎么可能快乐?快乐能学到东西吗?

      吕博士:我们要小心,愉快学习也好,快乐学习也好,重点在学习。现在很多愉快学习,愉快就有,学习就欠缺了。

      好了,进一步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愉快学习”。“愉快学习”最表层的理解是学得很开心,大家咔咔笑。

      但是我们经历过刻苦学习的人都会有体会,某一种愉快,不是这种表面愉快,是心灵的愉快。

      什么叫心灵的愉快?一个难题,花了两天终于解答出来,那种愉快,不是表面愉快能够比拟的。我们理解的愉快学习是这个层次的愉快。没有经历过刻苦的过程,不能达到的。

      所以,当我们要求学生愉快学习,并不等于说我们对他们在学习过程里要用功,甚至要受某一种苦做否定,关键是怎么样让他自发地去追求。

      举个例子,我们把现在的教育系统比喻成在学习搭建一辆车。你本来很喜欢,但现在的教育系统要你考试,这辆车的结构、用料、比例全都要你背诵下来,你就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那如果是你自己想改装这辆车,让它跑得更快,这个就是激发的动力,这可能很辛苦,因为你要调研,要学某些概念,但是最后改装成功的话,那会多享受、多愉快。

      教育的目的是一样的,差别在方法,如何来启动他学习的原动力。在这个过程里,每克服一个困难,就享受了一种内在的愉快。这才是愉快学习。


      五、如何看待家长的焦虑
      记者:您在教育行业深耕二十多年,接触过香港、内地和美国的很多家长,就您的观察,香港和美国的家长跟内地大城市的家长一样焦虑吗?

      吕博士:耀中在美国硅谷有校区,我在那里接触到那些蓝眼睛金头发的家长跟我们东方的家长其实原则上没有区别。哪有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前途?只是表达方法上不一样,其实要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现实的压力。

      朋友、亲戚、邻居,他们的思维意识,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会对你带来无形的压力。

      我以前在香港耀中当校长的时候,我这样跟家长们说,你们选择到我们学校,我希望你们真的认真考虑,因为你会面对好多你没想到的压力。

      比如,你跟朋友聊天,难免会聊到孩子现在考第几,可你的儿子没有这样的排名,你怎么知道他学得好不好?可能朋友家的孩子已经读什么大学一年级的课程,你孩子还在读中学的课程。好了,你听了之后就怕了。

      所以,这样的大环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家长是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的。你孩子在耀中耀华的体系里上了一段时间的课,他还愿意回到本地那种系统吗?所以,请把这个决定看成是不能回头的决定。

      这里多加一句,我从来不相信有单一的教育系统是能满足所有人需要的。教育系统应该是多元的。人是不一样的,对你好的可能对我不好,所以家长应该清楚他们追求的是什么,要清楚子女在哪一种教育系统里成功的几率比较高。然后他再来决定。

      所以从办学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要人家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不同的教育团体,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教育哲学,给学生多元的选择空间。选什么,他们来定。我们的政策是要么不讲,讲了,就尽力把你讲的做好,这个是我们的责任。

      六、何为“精英”?
      记者:耀华有很多成绩非常好的学生,有的家长告诉我,他们希望优秀孩子的身边都是精英,希望耀华成为真正的精英学校。您怎么看?

      吕博士:给你讲一个故事。我有一个学生毕业很多年后约我吃饭,她是律师,准备结婚的时候,带男友跟我见面。她说她读书的时候对我很不满意,因为我收了一些水平很低的学生进学校,把我们的平均水平拉低了。

      但她现在很感谢我。因为在帮助那些同学的过程里学了很多,发现原来帮助人可以那么开心。那些同学成绩虽然没她好,可是身上仍然有很多优点值得她学习。

      回到“精英”的问题。刷题精英不等于精英。在一个系统里成功不代表人生的成功,这是两回事。

      如果家长觉得我就是要在这个系统里成功,我就是要当“学霸”,拿最高的分数,没关系,这是你的选择,但是对不起,我们学校的方向不是培养这样的学生。

      我们从来不是精英学校。我们一直强调全人教育,全人教育就是,光是我成功还不等于成功,我能让身边的人都成功,这才叫成功。很简单,就算在商业社会现在讲求的是什么?是双赢、共赢。单方面的赢,长远来说还是输的。

      再举个例子。在耀中的时候,考试前,我发现成绩好的,成绩不太好的同学组成小组在一起复习。我问成绩好的那位,那个同学成绩比你差,你教了他,不担心他赶上来甚至超过你吗?

      他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是在竞争。然后他再加一句:即使要竞争,我们是跟全球竞争,不是跟我的同学竞争。

      我当时很感动,因为我从来没教过他们要这样子。这就是说,你在学校营造了一种什么气氛,就会让学生发展出什么样的心态。

      所以,家长要想一想,你希望你的小孩以后是一个不断跟人家竞争,不断把人家打败,不断站在前面的这种人,还是他能跟他的同伴一起成长,一起成功,享受共赢的人。

      记者:您最欣赏的耀华毕业生是什么样子?

      吕博士:我讲两个故事。

      很多年前我在耀中教五年级语文的时候带过一个学生,他从小到大一直非常出色,现在澳大利亚当脑科医生,薪水当然很高,前阵子来看我,说准备去做研究,读博士,工资只有当医生的十分之一。

      如果你认为他家里很富裕,那就错了,他父母好像是中学老师,不是有钱人。他说人家认为当医生好,因为好赚钱,是人家的事,他不追求这个。

      他这么多年一直花很多时间,坚持在一些比较穷的地区当义工,服务当地的医疗。

      我问过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他说帮助别人让他开心,他不会把自己说得多伟大,他觉得做这些事情很平常,那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当耀中校长的时候面试过两个学生。有一个想从本地学校转来,香港会考成绩很差,没有其他学校收他,我跟他谈了一个小时,最后收了他。

      同一年,另外一个本地学生也来面试,会考成绩非常好,香港最好的学校都会收他,但跟他谈了以后,我拒绝了他。

      我拒绝的这个学生是考试专家,我跟他谈话,发现他没有读什么其他的书,对很多问题没有思考,他有的就是标准答案。如果这个学生留在本地系统,他可以很容易地升上最好的大学,不需要挣扎。

      而成绩不好却被我收下的学生,我发现他跟我有点像,什么书都读,就是教科书不读。我认为他进来之后会很适合读IB,果然,一年以后IB考试,45分满分他考了39,后来他去了英国爱丁堡大学。

      他跟我说,在以前的中学读了那么多年,在耀中才一年多,但是耀中才是我的母校。

      我不敢说他现在就成功了,但至少在我们这里他发生了改变,充满自信,变得好像另一个人,这个就是教育最重要的功能。

      教育不是看今年毕业的学生多少个进了牛津,多少个进了哈佛,这些不能代表学校,不能代表你的教育有没有到位,也代表不了你的学生是否真的会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人。

      七、如何看待名校情结?
      记者:那说到这,就要问问您耀华为什么没有名校情结了?

      吕博士:我们不是为学生找名校,而是为他们找最合适的学校。这个学校能发挥他的长处、发展他的兴趣,能让他以后走一条有意义的路,这个远远比我们有多少个学生进常春藤重要。

      要坚持这个很难,面对家长的焦虑和期待,我们当然有压力。但假如这个跟我们的教育原则有很大冲突的话,我们有责任坚持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是在办教育,不是在做生意。我相信,如果我们的全人教育,我们的教学方法能落实到位的话,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等他们毕业以后,做什么事情都会是高水平的。我们把根本的事情做好,好的结果自然会发生。

      电话:0535-6386667
      0535-6383841
      网址:www.ywies-yt.com
      电邮: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
      公众号:ywies-yantai
      地址: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山路9号